- 15810851284
- 974993029
- 974993029@qq.com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3号楼C座401
巴西圣保罗州皮拉苏农加市市郊广袤的大地上,埃斯坦西亚农场金黄色的农田与远处的绿树与蓝天交相呼应,勾勒出一幅农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近日,由巴西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携手拜耳集团共同举办的再生农业农场参观活动在这里举行。
再生农业让农民从中获益
近年来,这座占地1100公顷的农场通过实践再生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生产的稳定性与土地的韧性。自去年正式加入拜耳全球再生农业计划“耘远农场”以来,埃斯坦西亚农场已成为该网络的一员,并持续推广再生农业的核心理念与先进技术。
在四周被绿树包围的一片土地上,拜耳碳投资团队专家萨拉·诺瓦伊斯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向记者演示如何测试土壤的健康程度。“我们拥有一系列指标来测量土壤的碳储量、土壤的生命状况,来判断土壤的健康程度以及时调整种植作物或改变种植方式。”诺瓦伊斯说。据介绍,农场每年让20%的面积休耕,此外,农场经营者还会依据气候状况、土壤情况来决定种植作物的种类以及如何种植覆盖作物。
覆盖作物是再生农业的常见方法之一。“再过大概1个月时间我们就将种上大豆。”农场经营者娜塔莉亚举起地上已经干枯的小米和猪屎豆的秸秆说,这些覆盖作物不会被收获,而是在此后种植大豆的过程中被切碎后与土壤融为一体,它们能够帮助改善土壤质量并循环利用土壤养分,让土地长期从中受益。
娜塔莉亚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农场大豆产量稳定在每公顷4000公斤左右,高于地区平均水平25%左右,此外,尽管受到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挑战,但是其产量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可再生农业使得土地拥有更高的韧性,帮助适应天气的变化。”娜塔莉亚说。
助力减碳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在2024/2025收获季,埃斯坦西亚农场11块大豆田所产大豆的平均碳足迹为616.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吨,比全国平均水平1526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吨低60%;而玉米的碳足迹为75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
“我们创建了一套碳排放的计算工具,通过一系列排放因子科学计算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拜耳巴西公司碳业务发展协调员马特乌斯·罗萨多表示,他们鼓励农户通过改变氮肥来源、采用数字农业技术、增强土壤固碳能力等方式来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另一位农场经营者艾琳表示,通过结合卫星植被指数、产量数据地图、土壤健康状况等情况,可以实现“变量播种”,在高产潜力区播下更多种子,在低产潜力区减少种子用量,这样就能减少浪费。此外,通过“精准施用”生物制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等“更有效使用投入品的方式”,也能够减少碳排放。“再生农业的目标之一就是投入更少而生产更多。”艾琳说。
“我们农场目前生产的95%的大豆销往中国。”在被问及中国市场的机遇时,罗萨多表示,中国对绿色和可持续农业的需求,是巴西再生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相信我们的产品未来将受到更多青睐”。
再生农业面临发展新机遇
随着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在巴西贝伦举行,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等相关议题的讨论在巴西不断升温。不久前,巴西最大的热带农业研究机构——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发布了《可持续再生农业标准》,旨在通过制定技术指标推动巴西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再生农业转型。
该标准涵盖环境、社会经济、治理、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等6个维度,共计124项指标,能够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清晰的可持续性参数。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称,该标准易于应用且成本低廉,预计将成为衡量、评估和奖励巴西再生农业的实用工具。
再生农业是指一系列旨在逆转土壤退化过程、减少环境破坏和提高生产力的农业实践,是避免碳排放和最大程度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种方法。巴西媒体报道称,再生农业将田间的可持续实践与集约化种植相结合,为生产者和环境带来了好处,是碳信用市场的新机遇。
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在巴西拥有较高的接受度。拜耳集团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巴西农民平均采用了9.8种再生农业的生产方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6.6种;91%的巴西农民对采取新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持开放态度,高于全球平均的75%。
巴西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巴西农业经营者已经开始实施再生农业,并在生产链的不同环节取得重要成果。巴西未来应该通过开发和实施促进再生农业的创新技术、向农民提供培训等支持、开展更具抗性的作物品种研究等多个方面促进再生农业发展,同时推动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等共同参与。
来源:界面新闻